集团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集团新闻

[新华社专访] 危机下的成本观—与中国有色集团总经理罗涛面对面

时间:2009-12-07
来源:新华社
作者:

新华社编者按: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,也是我们砥砺奋进、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。从12月1日起,新华社启动以暖冬2009为主题的多媒体报道行动,涵盖暖冬2009·对话暖冬2009·故事暖冬2009·调查等板块。采用与企业家对话、讲述百姓故事、问卷调查等方式,从微观折射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雨历程,从细微处倾听经济复苏的足音。 

  
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(记者:郑晓奕 摄影:李明放)在接受采访的一个半小时里,“成本”,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中国有色集团)总经理罗涛用得较多的一个词。
从降低生产成本,到低成本海外扩张,到调结构减排放降低经济社会大成本,在他充满激情的讲述中,我们清晰地感受到,这既是一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“成本账”,更是长远发展的成本观。
 
11月25日,中国有色集团总经理罗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
  危机“倒逼”企业压缩成本争取利润
  记者:有色金属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,你们的情况怎么样?
  罗涛: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年。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暴跌,国际铜价从去年最高点每吨8900美元跌至最低点1970美元,锌价最高时每吨4300多美元,最低一度跌破1000美元,下降幅度之大从来没有遇到过。
  价格暴跌带来全行业亏损,尤其对生产企业的冲击非常大,今年卖三吨赶不上原来卖一吨的价格。
  记者: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化解重压?
  罗涛:我们的做法是提产增效、降本增效。因为在盈利大幅下降的情况下,只有降低成本,提高产量,才能缩小受损失的幅度,增加利润。
 首先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安排生产。在今年一二月份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处于低谷的时候,各厂矿基本不销售产品;从3月份开始,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反弹,我们赶紧组织铜、锌、铅和钽铌铍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,迅速回补前期欠产,提高了销售收入和利润。
再就是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。通过加大科技投入、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等措施,绝大多数产品单位制造成本同比大幅下降,平均降幅在20%左右。
应对金融危机的这一年是有色集团生产成本下降最快的一年。我们在赞比亚的谦比希铜矿,吨铜生产成本比去年降低了9.3%,蒙古敖包锌矿的吨锌成本下降了26%。
 赞比亚七大矿山,排名前六的3家减产、3家停产,只有我们宣布“不减产、不裁员工、不减投资”,因为我们成本低。这也正是为什么全行业亏损而有色集团仍然保持盈利的主要原因。
 
11月25日,中国有色集团总经理罗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
危机带来海外低成本扩张机会
记者:中国有色集团在“走出去”方面很有特色。听说今年又完成了几起成功的海外并购?
罗涛:金融危机一方面带来困难,另一方面带来扩大企业规模的良机—境外矿权价格下降,进入门槛降低,是我国企业获得资源的较好时机。今年我们收购了三项优质矿山资源。
记者:我国能源资源类企业“走出去”往往遭遇困难。你们在海外并购如何化解对方的不信任甚至误解?
罗涛:中国有色集团一直奉行“互利双赢、共同发展”的投资合作原则。我们获得资源,也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、解决当地就业,比如卢安夏铜矿今年底恢复生产,将帮助当地2000多名矿工恢复就业。我们还注重互利合作的细节,比如帮当地人修路挖井,资助艾滋病防治,赠送缝纫机,甚至把雏鸡送给当地妇女,让她们养大,我们再花钱买回来。要通过实际行动让项目所在国信服你。
 
 
中国有色集团总经理罗涛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企业情况
降低经济社会“大成本”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
记者:你怎么看待有色金属行业未来发展空间?
罗涛:从长远来看,中国工业化、城镇化、信息化进展加速,需要大量的有色金属,因此,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前景十分广阔。
但另一方面,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集约化程度低、部分产品产能过剩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、再生利用水平低,造成加工产品附加值比较低。特别是我国采矿业准入门槛低,因此产生很多小矿山企业乱采乱挖。这些问题不解决,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巨大“瓶颈”。
记者:作为一个高耗能的行业,你认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哪里?
罗涛:今年2月国家公布的《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,提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推动企业兼并重组,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关键材料加工能力,促进增长方式转变,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同时,引导企业“走出去”,积极利用境外矿产资源。
这是一份很有针对性的规划。真正落实好了,对行业未来非常有益。关键是要通过科技革命和创新,通过结构调整,加大节能减排力度,把支撑行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成本降下来,只有这样,整个有色行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空间。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4-10-16 17:45:21